手机支付短期不会超APP支付 中国互联支付市场进入三国杀
第1061期
手机支付短期不会超APP支付
中国互联支付市场进入三国杀
文 |肖余林 责编 | 王晔
封面执行 | 王晔 策划 | 刘克丽 校对 | 刘芳佐
手机行业内,获得支付牌照的手机厂商已有小米、OPPO、vivo,但在业内掀起的风波有限。上周华为拿下一张支付牌照,手机厂商在支付这条赛道上迎来了更多想象力,但是手机支付短期内不可能超过微信支付。
微信支付宝后的又一股力量
手机市场被三星、苹果、华为、小米、OPPO和vivo瓜分。虽然手机支付没有国民级的应用,但头部手机厂商用户数已经媲美微信、支付宝等超级流量工厂。
以苹果手机和微信作为比较,微信的月活在12亿,而全球iPhone用户在2020年达到了10亿,两者不相上下,华为的终端用户也已经到了7亿量级。根据报告显示,截至2021年1月,全球手机用户数量为52.2亿,互联网用户数量为46.6亿,而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为42亿。
手机支付是支付的补充
手机用户数量一定大于互联网用户数量,由手机厂商做支付,一方面与微信支付宝形成竞对,同时也是对支付市场的拓展和补充。
当然,目前微信支付宝在支付市场中占去9成,短期内手机厂商取代微信支付宝几乎不可能,而且厂商割据,减弱了手机用户的总体势能。但也可以说,手机厂商基于目前规模的用户数,在自家的生态内推出支付系统,类似于在巨头脚下掀起“游击战”。未来,星星之火或可燎原,拼的就是,一个APP和一个手机品牌,谁是互联网那个铁打的营盘。
数字人民币可万物互联支付
在支付方面,华为拿到支付牌照后,带给市场的想象力可能会更大。
为什么这么说?此前,华为参与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标准规范研究,以及硬件钱包能力的构建。在去年华为Mate 40系列发布会上,华为Mate 40系列手机按照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统一标准,首次发布“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”的功能。
数字人民币的硬件钱包依赖硬件级的加密和互联,这也是鸿蒙系统的特点。鸿蒙架构起的“万物互联”的生态中,数字人民币所描绘的“人与人支付、人与物支付、物与物支付”有了更多落地场景。数字人民币也摆脱了对于APP这一形态的依赖,形成了与微信、支付宝们的差异化。
如果说,微信支付宝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支付入口,那手机厂商自有支付携手数字人民币布局的是万物互联网的时代。
华为等手机厂商的布局已经拓展到智能家居等物联网领域,向车联网等智能场景渗透,未来在这些新场景下发生的交易,交易入口或许将不再是APP甚至不再是手机。
B端业务另有应用场景
除了长远谋划,手机厂商推出自有支付,也有眼下的考量。一方面,自有支付把用户的支付信息留在了自家生态内,流量变现真正实现了闭环。支付数据也是拓展金融场景的基础,厂商们可以有更多流量变现方式,而非被人诟病的系统广告一种。这也是小米拿下支付牌照发力的重点。
华为在金融方面也早有布局,两年前华为“钱包”APP中就上线了“借款”、“申请信用卡”等功能,由于没有自己的支付牌照,这些功能只是起到为消金产品、银行信用卡业务导流的作用。
目前小米金融发展只能说稍有气色,互联网消费者金融业务正在强监管之下,华为虽然有布局,但在此的想象力有限。
华为界入支付市场三国杀
华为刚刚发布的2020年财报显示,华为企业业务已经成为自消费者业务、运营商业务后,又一达到千亿营收的业务。从诞生之初,华为的底色就是技术服务商,帮助企业解决问题,拿到支付牌照后,华为或许会基于目前的企业业务,顺势踏入金融科技赛道,同时也将中国支付市场拉入三国杀。
企业端的金融业务不仅没有消费者金融的监管压力,相反是企业数字化的一股浪潮,且市场规模足够大,比如2020年全年,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合计实现收入达到了1280.86亿元。
通过金融科技,华为一方面能够拓宽企业服务的业务范围,另一方面也将实现华为金融服务。
结束语
互联网进入存量之后,不论是厂商还是品牌都要“圈地自萌”,实现现有流量价值最大化,支付也好,金融也好,自有支付作为底层设施成为必争之地,如果再有了数字人民币支付,支付赛道将会进入四分天下。
声明: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如有任何问题,请与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联系:513175919@qq.com。